弗洛伊德读后感精选

2020-06-04   来源:初中作文

  《弗洛伊德》读后感(一):了解弗洛伊德的初级读本

  这本书是我在二手书市场买的,最先以为是弗洛伊德写的,买回来才知道是别人写弗洛伊德的,他让我对弗洛伊德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我也对他把任何病症的源头都归结到一个“性”字上感到不解。这本书也让我了解到,弗洛伊德似乎有同性恋侵向。

  《弗洛伊德》读后感(二):弗洛伊德也是人

  很小就知道弗洛伊德,还曾经期望可以像他一样可以帮别人解梦,后来关注的少了,但他在我印象中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这本书正如译者所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人的弗洛伊德,尤其是一个自身有过心理创伤的人,在后续精神分析领域表现出的一些常人的错误、偏执,以及由此失去对于一门真正科学的拓展和引领机会,虽然如此,我仍对他有着极大的兴趣,后面会再读几本关于他的书或者他本人的著作,《梦的解析》还是必须要看的。

  《弗洛伊德》读后感(三):不太懂,主要讲了弗的一些局限性

  主要相对客观地讲了佛洛依德的成就以及缺陷,在癔症研究上,布洛伊尔关注创伤和分裂,弗洛伊德却强调性欲和压抑。弗洛伊德后来甚至鄙视弗洛伊尔,相比较而言布洛伊尔却有相对开放的态度。

  弗把很多问题的症结都要归于“性”上,在一些事例中可以看到他的引导,有点看不透,等以后再看看吧。

  《弗洛伊德》读后感(四):国外最新研究——弗洛伊德:幻觉的形成

  弗洛伊德的科学声誉这二三十年急剧下滑。医学权威们普遍认识到精神分析学实验框架的缺陷及其对过时生物模型的依赖。美国主流心理学研究者几十年前就已经改弦易辙。

  《弗洛伊德:幻觉的形成》聚焦弗洛伊德本人:具体来说就是一个理想远大、喜欢沉思、师从天才导师的年轻科学家如何因为“狂乱的直觉”失去客观态度、掩盖错误并创造了“一场国际个人崇拜”。从实践角度,这化作一部700多页的著作,讲述弗洛伊德如何毁掉实验并且苛待爱人、朋友、老师、同事、患者而最终欺骗全人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说谎者、骗子、乱伦的猥亵儿童者、恨女者、拜金者、抄袭惯犯以及全方位的可怕疯子。

  克鲁斯还讲述了弗洛伊德师从法国著名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的故事,后者被称作“神经病学界的拿破仑”,他有关歇斯底里症的理论(主要通过从科学角度令人怀疑的基于催眠开展的研究)深深影响了弗洛伊德如何理解这种在精神分析学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综合征。

  克鲁斯指明弗洛伊德对一般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性兴奋采取过于机械的看法,揭示出因弗洛伊德的种种成见使他无法理解“积极的性体验,其作用不仅在于生理分泌、器官震颤和排出体液,而涉及人的全身心,他们对尊重的需求在这种相遇中得以满足”。克鲁斯说,这种理解是“全人类本能知道的东西”。我们可以说,性和尊重的结合在许多文化里是一种可以传达的道德理念。但是,那些人口稠密、明显压迫女性的社会所提供的现有证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直觉地把尊敬和性满足分隔开来。

  弗洛伊德既然已经事实上从身心健康诊所被驱逐出去,我们就变得不那么神经质了吗?这个有害的“幻觉”不复存在,再加上各种可靠的精神药剂和基于实验的认知治疗技术,我们就可以声称朝着比精神分析盛行时期生活的祖先更理性的精神状态前进了吗?

  《弗洛伊德》读后感(五):弗洛伊德已经事实上从身心健康诊所被驱逐出去

  弗洛伊德的科学声誉这二三十年急剧下滑。医学权威们普遍认识到精神分析学实验框架的缺陷及其对过时生物模型的依赖。美国主流心理学研究者几十年前就已经改弦易辙。

  《弗洛伊德:幻觉的形成》聚焦弗洛伊德本人:具体来说就是一个理想远大、喜欢沉思、师从天才导师的年轻科学家如何因为“狂乱的直觉”失去客观态度、掩盖错误并创造了“一场国际个人崇拜”。从实践角度,这化作一部700多页的著作,讲述弗洛伊德如何毁掉实验并且苛待爱人、朋友、老师、同事、患者而最终欺骗全人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说谎者、骗子、乱伦的猥亵儿童者、恨女者、拜金者、抄袭惯犯以及全方位的可怕疯子。

  克鲁斯还讲述了弗洛伊德师从法国著名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的故事,后者被称作“神经病学界的拿破仑”,他有关歇斯底里症的理论(主要通过从科学角度令人怀疑的基于催眠开展的研究)深深影响了弗洛伊德如何理解这种在精神分析学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综合征。

  克鲁斯指明弗洛伊德对一般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性兴奋采取过于机械的看法,揭示出因弗洛伊德的种种成见使他无法理解“积极的性体验,其作用不仅在于生理分泌、器官震颤和排出体液,而涉及人的全身心,他们对尊重的需求在这种相遇中得以满足”。克鲁斯说,这种理解是“全人类本能知道的东西”。我们可以说,性和尊重的结合在许多文化里是一种可以传达的道德理念。但是,那些人口稠密、明显压迫女性的社会所提供的现有证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人直觉地把尊敬和性满足分隔开来。

  弗洛伊德既然已经事实上从身心健康诊所被驱逐出去,我们就变得不那么神经质了吗?这个有害的“幻觉”不复存在,再加上各种可靠的精神药剂和基于实验的认知治疗技术,我们就可以声称朝着比精神分析盛行时期生活的祖先更理性的精神状态前进了吗?

  《弗洛伊德》读后感(六):弗洛伊德的病历体传记

  尽管弗洛伊德饱受争议,但是其追随者依然使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整断精神病人,甚至用它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这一次,路易斯•布雷格却想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弗洛伊德,于是写成了一部类似于“精神科病历”的传记《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有趣的是,这一传记甚至受到了弗洛伊德孙女的认同。她认为布雷格的文本的确算是一部“严肃的科学读物”。这表明该书的大部分事实肯定能够跟她对祖父的记忆相互映证。

  成年的弗洛伊德一直受到焦虑、恐惧和死亡的困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这当然跟他童年时代受到的巨大创伤有关。弗洛伊德一岁时,他的母亲生下了另一个男婴。他的母爱不得不跟弟弟分享。更不幸的是,这个弟弟八个月之后夭折了。沉溺在悲痛中的母亲忽略了对小弗洛伊德的照顾和关爱。之后,他的母亲又生了好几个小孩。母爱缺失在弗洛伊德的身上不断强化着。在他两岁半的时候,就连细心呵护他的保姆也因偷窃被赶出家门。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在他三岁半的时候,父亲生意失败,全家不得不搬去维也纳。三岁半正是成长的懵懂期,他却要跟熟悉的伙伴与环境断绝来往。弗洛伊德的生活这一次“几乎被连根拔起”,离家的火车站据说成为了他的一个巨大阴影。他当时惊恐万分,甚至觉得火车站照明用的煤气灯像是“地狱中燃烧的灵魂”。这一意象来自圣经的《启示录》,在天主教中象征的是万劫不复。三岁半小孩竟然在他人生的第一次旅行中体验到这样令人惊悚的恐惧感,所以布雷格在书中说多次提及“焦虑和恐惧一生都缠绕着弗洛伊德”,想来应该是可信的。

  为了逃避焦虑、愤怒,他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他的父亲在世俗看来只能算失败者,弗洛伊德转而崇拜英雄汉尼拔、亚历山大,早早地显示出“征服世界”的野心。这种英雄式的自我想象是他自己治疗伤痛的一种方法。他爱好阅读,从小被人称为“书虫”,热爱古代艺术品收藏,只是为了在私密的、想象的世界中寻求一点补偿式的安慰。在这个避难所不仅藏着他受伤的心灵,还有他迫切追求建立伟大事业的野心。这种野心跟童年创伤的补偿密切相关。

  应该说,布雷格对病人的生平挖掘得极为深入细致。为了成就自己的野心,弗洛伊德还曾经背叛过他的赞助人和支持者。这些人曾经扮演的身份也许是他精神上的父亲,“英雄”般的父亲。弗洛伊德跟他们的决裂,诠释的恐怕正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正直而又慷慨的约瑟夫•布洛伊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比弗洛伊德大14岁,在经济上无私地支持弗洛伊德。他们还是研究上的合作者,共同写作了《癔症研究》。并且,弗洛伊德在《论失语症》一书的扉页上赫然写着“将此书致献给布洛伊尔”,还以布洛伊尔妻子的名字来称呼自己的女儿。在他们交往的蜜月期,弗洛伊德说布洛伊尔“总是善解人意”,就像“太阳”。在不少文化中,太阳就是父亲的代名词,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随着弗洛伊德在研究中越来越关注性的作用,他们的友谊便无法维持了。之后,弗洛伊德表现得相当决绝,在街上遇到布氏,视若不见,扬长而去,毫不理睬昔日的“太阳”。

  在布氏之后,弗洛伊德跟另外一位似乎不太严谨的科学家威廉•弗里斯建立起特殊的友谊。他们两人都是犹太人,年龄相当,追求名誉,热衷于建立震惊世人的博大理论体系。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都很看重跟性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弗洛伊德一度特别信任这位新朋友,不仅肉麻地称他为“我的唯一”,甚至跟他分享自己儿童期的“俄狄浦斯情结”。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构越来越成功,身边聚集起了一些追随者,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堡垒”和“教条”。他已经很接近自己童年时期幻想过的“英雄”般的统帅了。就是在《梦的解析》出版的那一年,他便跟那个“英雄”般的朋友分道扬镳了,原因还是跟性的研究相关。

  虽然弗洛伊德一直处于焦虑和恐惧中,但是他一直通过自己构造的想象世界来压制这种破坏性的能量。但是,朋友的决裂和父亲的过世似乎不断唤醒着他的“无意识”,也正是他用自己的意识一直压制着的冲动,跟“利比多”相关的那种冲动。这使得他无法容忍自己队伍中的离经叛道者。卡尔•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大大地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但是弗洛伊德似乎当荣格是另一个“弑父娶母”戏码中的男主角,最后将这个杰出的弟子清除出精神分析的小团体。

  《弗洛伊德:梦•背叛•野心》就是这样一部病历体传记。它以弗洛伊德的焦虑、恐惧、愤怒等病征为主线,将弗洛伊德的生平,学术野心的扩张,朋友圈子的纠葛,全部穿插起来,活脱脱就是一份“精神分析科”的病历。只是这份“病历”的篇幅稍微长一点,对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剧透式的介绍。在这该书的基础之上,再阅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将会更加顺畅。如果再翻翻《弗洛伊德批判》(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就会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当然,如果无意进一步阅读,这本书已经收录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大多数关键词和一部分关键性细节,凭它闯荡饭局江湖、文化江湖已经算是二流高手了。

弗洛伊德读后感精选

http://m.gdfshaiyu.com/zuowen/65100.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麦克白读后感8篇

初中作文

项链读后感16篇

初中作文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篇

初中作文

第子规读后感30篇

初中作文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共14篇

初中作文

福尔摩斯读后感13篇

初中作文

读《史记》有感

初中作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篇

初中作文

李尔王读后感

初中作文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0篇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