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

2020-06-04   来源:初中作文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一):会心一笑

  这本书是有趣的。那种有趣让你不禁想笑。朱天心的俏皮实在太可爱了,比起朱天文对文字的精辟,朱西宁对文字的严谨,实在觉得他们家三女儿的文字太吸引人了。这是我读她的第二部散文,喜欢到不行。

  朱天心的阅读广泛从这本书就可发现,而且她的思想既然都是活的。好像是穿越历史之间的一只小跳蚤,却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与外界好像是疏离却仅仅相扣。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二):她是算得上才女的

  书名是二十二岁之前 读这本书却二十二岁之后了

  只是想看看别人的二十二年

  朱天文 朱天心 这样的名字 在初次见到就觉得不是寻常人家的子女

  差不多的年纪了 她自有她的老练澄澈

  这本书 关于才女的青春年少 不是同于所有凡人的

  然而她的文字看多了是会有点儿腻腻的

  那些小女子的情感缠枝 不会令你心灵震撼

  但她的文字还是很好的

  推荐年少的孩子们读一读 沾点儿才气的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三):“八字不合”的作者

  我总觉得,每个作家都有他的调子,而读者阅读的时候要让自己合上他的调子,一本书才会读得舒服、甚至产生共鸣。而对于朱天心,我却怎么也合不上。

  首先是语言的问题。我也读过一些台湾人的书,朱少麟、马世芳、陈升、蒋勋,没觉得有什么语言障碍;而这本书读得却是磕磕绊绊,我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那些词句就是那么别扭,好像使用一种蹩脚的输入法,你得来回修正自己头脑中的联想功能。

  再就是逻辑。这本书是作者回忆她的少年时光。而她也也完全呈现了记忆的零散状态。一些人名冒来冒去,蹦东蹦西,我已经想不起她描写的任何一个片段。

  我很吃力地读完这本书,读古文参考注释后还会有行云流水的感觉,而这本书从头至尾都很折磨,也许是和作者“八字不合”吧。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四):我要每个人都活在他最喜爱的时光里

  若你问我,哪本书,适合在温润和暖的春光下舒展,慢慢地一步一行,

  ——我定答:《二十二岁之前》。

  霞光绿草,今朝风日好。校园里的树和人,在余光里缓缓向后。微风拂乱了头发,心内却悠扬安然。仿佛一闭上眼,细细白白的樱花瓣会飘入脖颈间。

  桌角边放着它,我最爱的英语老师走下来,拿起翻看。

  当我们埋头课堂练习时,她就读几页。我在一旁偷笑。

  老师问,是不是很喜欢天心的文字?我点头。

  天心的才情翩翩,自然是于诗书礼乐之塑养中浸染而来。怎不心生羡慕、喜悦、惊叹。

  “我要每个人都活在他最喜爱的时光里”,善感的女孩子写下。不知该为这样的心情,画上炽烈的叹号,抑或沉静的句号?

  闲逸,或者惘然。青春是矫情的挚诚,扑鼻而来。

  心事细细密密,说不清,

  未来迷迷乱乱,看不明。

  趁年华,晒太阳,发个呆。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五):不是滚滚的红尘,是细细柔柔的人情

  时移事往,一种用情,一种接受。

  阿城说朱天心有强悍的敏感。

  少年心事,人事变迁,牙脱发落。妓女十六夜与和尚清心的生死情缘,兜兜转转,终不过漫长人生的一个断章。

  再有鉴真六次东渡,十几年过去,传道之心不变,四个遣唐小和尚的身世轮回。

  我们也若人世苍茫中的草芥,在无涯时光里,草芥的挣扎与生存也显着厚重有力。

  此心本净,无所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朱天心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喜欢的作家。

  这本《二十二岁之前》在四年多前买来便如获至宝,以致两年前出国驻外,将此书带着上路。

  两年后,人也老了一分,经历多了几层。书中的故事再读来,仍然为之入迷,倾倒。

  用心,用情;不怨,不悲。是否是对待人生最好最不易受伤的姿态。

  里面的小文章,讲作者自己对挚友、对亲人的惜别。也有对历史的体会,聆听历史忠奸起落传来的潮声。

  不是滚滚的红尘,是细细柔柔的人情。

  却时时动人。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六):芝兰入室

  十年前,网上的“作家”还没泛滥的时候,识得一位叫做翩翩的江南女子。翩翩非但琴棋书画精通,且写得一手好文章。

  我发现大凡江南的才女,悲天悯人之心往往织就在家长里短的叙述之中。哪怕对最平凡事物的描写,也被先输入进钢琴的音符。大好文章非偶得,莫非这就是冰雪聪明?

  男人多用世界衡量内心,女子习惯用心去感悟世界。所有女子的才华,都是用玲珑铺成的红毯,她们就静静等待红毯那端悠闲走来的男子——点根香烟,靠近她们会心微笑。

  在如此喧嚣的中国内地,读这样的书真是一种奢侈。如果你是这样的贵族,读书的时候,别忘记关掉电脑,打开窗帘,泡杯香茗。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七):22岁之前

  现在觉得,看了书,就应该留下点什么,回忆回忆,品味品味,都是一种过程。

  想写的并不是很多,因为这本书就看了一半。

  但,在这季节看这本书,就是有种很暖暖的感觉,真的自己像被带回了以前初中的操场,中午,人很少,太阳有点刺眼,我坐在单杠上,风吹动柳树飞啊飞。一切是很安宁的感觉,也是很慵懒,节奏很慢很慢。有一股春夏相交的味道,也许是阳光的味道。很舒服。

  这本书就是这样淡淡的,但是总会能把你带回自己的思绪,那些朋友间的快乐,摩擦,那些一起规规矩矩学习、一起傻笑傻玩的经历,那些校园里的点点滴滴,都化作某个午后,在一些懒懒的阳光里,在柔软的风里,在朦朦胧胧的回忆里。思绪就这样不断飘啊飘,回忆自己那些曾经会觉得不值一提,或者曾经不喜欢的校园生活。

  是啊。小时候就有叛逆的资本,也有做小乖乖的机会。小时候想的就很简单,就是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谈心,一起说笑,一起冒险。有那么几个臭味相投的,天天粘着一起的闺蜜。总会幻想,长大了还要住在一起,一起结婚。小时候,就是有那么几个自己暗恋的人,总是默默的在暗处观察,生怕露出自己的心思,有那么多的纠结和揣测,只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分享。小时候,总是想的那么简单。不会在意大人的烦恼和世界。自己的世界就是学习和朋友。简简单单。慵慵懒懒。那时的烦恼,却是现在的幸福回忆。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八):二十一岁之前

  初三暑假的时候看过一篇短篇,《壁虎》,里面有一句话“他热爱生命,到可耻的地步”,好喜欢字里面那种黏糊糊的潮湿的感觉,从此念念不忘,后来不知道怎么的,一直错把作者记成了朱家姐妹,高中阴差阳错买了《巫言》和《荒人手记》,但是初三暑假的那一种感觉却再也找不到了,还很是失望了一阵子,觉得为什么壁虎里面只有少女身上才有的痛苦和纠结都看不到了。直到昨天在图书馆借到了几本朱家姐妹的书才发现,写《壁虎》的另有其人。

  于是很偶然地在二十一岁之前读到了朱天心的《二十二岁之前》。

  她在第一篇散文里面写到,“我一直不忘记十二月里夜晚的重庆南路,每一家书店都温暖光灿地令人好舒服,有圣诞铃声,也有圣诞老人,还有我圣诞袜子的孩子梦“,莫名其妙觉得这一种描写画面让人好温暖。

  如果读书之前没有事先查了朱天心不是《壁虎》的作者,那我一定会带着少时的那一种喜爱,爱屋及乌,先入为主,很仔细很认真,也不自觉地美化这本散文集。

  不是我很喜爱的风格。

  未完待续。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九):不想长大

  “真真、凉凉、多多”,叠词真多呀,不过真的好可爱。小女生的小心思可真是和自己有几分像呢。可又绝不是一般的小女生。虽然高中时期对于正身处那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成熟懂事了,可现在看来,还是觉得“还是孩子啊”!正如大三即将大四的我依然认为自己还是孩子一样。“记忆”是个神奇的东西,那些高中时光,无论其是否美好,发生过,又回忆起来,始终会让人觉得是一种专属于自己的不可多得的财富。就为这,也得嘴角扬一扬。

  年轻就是这样——任性,充满幻想,又永远朝气碰壁、奇思妙想。

  回忆真的好美,有时候一句话把我拉回十几年的那个秋冬或春夏。感谢作者,不看书也许不会记起自已也曾拥有这样美妙的时光。

  作者在书里提到了好多英文歌,一开始我都不当回事儿,直到P39禁不住诱惑搜了一下《First of May》。我的天呐!前面的以及后面提到的每一首都得搜来听听!你要知道,这并不是一本推荐音乐的书,所以此刻你就会觉得自己赚大发了。

  看着看着想好了以后打发追求者的台词:“想要了解我吗?先去看看《二十二岁之前》吧~”哈哈哈!原谅我如此自恋,you now,人生在于幻想。

  噢,原来只有第一部分写的是高中生活呀,后面都是些零散的后期散文了。比起作者广泛阅读而拥有的文史哲知识,我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好些地方不一定读得懂,也就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来替自己解围吧。不过,有些时候,文章所表现出的那番整体心境你是能有所感悟的。就像好友说的“因为读书,发现自己并不是奇怪的特例。”和作者隔空对话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大概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之一吧。

  《妹妹》那篇写得真是情真意切,直指人心。写妹妹写朋友,写身边每一个她爱的人都是那样简炼精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你不仅爱上她笔下的人更爱上这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她。于是我也幻想自己啥时候才能有这样的文笔······(先看够3000本书再说吧╮(╯▽╰)╭),有了这样的文笔,亲爱的们过生日的时候就再也不用焦头烂额不知送什么礼物好了。

  尤其感动的是,从小写到老,她笔下的好朋友们仍一直鲜活地存在着。看了附录知道她的丈夫谢材俊也是共同创办《三三》的“革命伙伴”,几十年不变的友情最是让我神往。

  看到附录里父亲为女儿写的文章,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读书之于我们的巨大好处,此外,让我倍感惭愧的是父亲朱西宁写了这样一段话——“天心是自幼大人书看得多,到得读书便人家读十遍方可读熟,是为苦读;她却只一遍两遍即通,自是乐读。所以只见她内湖国小玩过去,内湖国中与和平国中玩过去,北一女也玩过去,台大她不去上课,还是玩过去,偏又从来学校课业成绩优良。人因只见她不读书,以至师长不喜,母亲担忧,同学不服,却未见她手不释卷,看个没完的大人书。时人已无能识得其故,惟有视她为天才。此是见识上的轻率搪塞,可以借口天才而各为自己开脱,却无意义。”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有一位如此有见地的父亲,女儿能不优秀吗?父亲对于“教育”的见解真是让我耳目一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十):她穿着民国时代的斜襟宽袖上衣

  书橱里有本朱天心的《二十二岁之前》,隐约觉得22岁,需要纪念点什么的。书的扉页下角有她的照片,穿着民国时代的斜襟宽袖的白色上衣,脸略泛微笑,藏不住的青春与对世界的希望。每每扫过此书,总忍不住在照片前多逗留几眼,满腹诗词与才韵大概才有这样迷人的气度。朱天心的父亲是朱西宁,家里藏书万卷造就了朱家一门两代三人都是台湾最好的文学家。

  对书中的少女生活,家的温暖与自由,天心手不释卷的欢愉,成长的青春一丝丝带着甜味的愁苦。不是羡慕与嫉妒,而是怀念。读书人的日子,自有读书人的甜乐。我的老爸,虽不是什么朱西宁那样的名士,但是其教给我的那么多优良品格与智慧,对于我而言却是终身受益。

  小城市,书店和图书馆是不多的。每个周日,我爸和我最乐此不疲的活动,就是去搜书。早上吃一碗粉,如果老爸不理发,那我们就直奔市区唯一的图书馆。小时候,图书馆要走上一个长长台阶,下面有一湖死水里面布满了青苔,散发出幽幽的水腥味。大部分情况下我都贴着墙壁,箭步走过,好像慢一小步就会掉入无尽的深渊。有一回儿,大概是看了一本什么书,说是有个水怪专门吃小孩,吃完还露出满口的绿牙,噗嗤大笑。走过那里时,不明觉厉,发抖着,总觉得那个水怪正在下面虎视眈眈。

  图书馆倒也不算小好几层,里面破破烂烂的,书也是。仅有的新书,总是被很快地借阅一空,好多老书边边角角都被磨得不成样子。楼梯的墙壁,好像稍微动静一大就能掉下点泛黄的粉末。当时候成年人办一张图书证,可以借8本书,二年级的时候我爸借7本,我借1本;到四年级我爸借6本,我借2本,偶然看到特别喜欢的我也能借3本拿回家。由于只有一两本的限额,会挑出好多本以供取舍,内容左看看右看看,对于版面的新旧程度也得好好做做取舍。最后还得过我老爸那一关,比如这个书太深奥不适合我看懂啦,或者是这个书的内容不合适啦。真正过五关斩六将到我拿到书,心里已是满怀喜悦。回家的时候,再下之前的台阶,完全没有任何不舒适之感,什么水怪啊,绿牙都一股脑的消失了。

  五、六年级的时候,图书馆就没怎么去过了。离家10分钟的地方,开了第一家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崭新的耀眼,价格也是不菲的。那时候小说一类的书,基本都是在书店里找个小角坐着看完的。大概是国有的,也没啥人来驱赶我们,一到暑假,好多小孩都在里面看书避暑。一到饭点,大家就四散而开回家吃饭。有一段时间,新华书店二楼办了一个借阅处,收费也不高,把那些有点瑕疵的书,翻旧了改版了的书用于出借,我和老爸又开始了那时的搜书生活。

  我爸常说,读点书总是好的。读书和上学是两码事。 他从来不苛求我成绩也多好,是不是能当上班干部,但从小到大也一直会问问我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我很喜欢那个带点文人气息的老爸。在我心中他一直是那个,瘦瘦的,戴着眼镜,眼神透着认真的,拿起书就入迷其中的人。

  虽然离家很远,在外地工作与学习。每每我去图书馆,或是发达的网购已经无需再去书店一一挑选。只要拿起书,就会想到。如果老爸这时从身旁走过,会咪咪一笑地说这书不错,好好看。还是或是皱着眉头,说到这我可不喜欢。会心地觉得书里有爸爸特有的温暖与爱。

  对老妈的爱可以毫不避讳地撒娇或者一周好几通电话粥。对老爸的爱却融入无尽的习惯与微笑之中。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分明觉得这话出自哪位亲近之人之口

二十二岁之前读后感

http://m.gdfshaiyu.com/zuowen/65112.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麦克白读后感8篇

初中作文

项链读后感16篇

初中作文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篇

初中作文

第子规读后感30篇

初中作文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共14篇

初中作文

福尔摩斯读后感13篇

初中作文

读《史记》有感

初中作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篇

初中作文

李尔王读后感

初中作文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0篇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