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

2020-06-06   来源:初中作文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一):很好

  11“非断,不能断;但也非常,常是常恒。”

  我暂以为:“非断”即“轮回”,即始终没有脱离。“非常”即“变化”,其意义一为生命对法理解的变化;二为生命自身境界的变化。

  329-330“因为各有各的道德,实际上不是真道德,实际上是礼俗。”

  我暂以为:“道”为构成宇宙的核心物质元素,是万物之根本。“德”是生命中好的物质存在。“道德”即是生命与道合而为一。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二):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个人几乎没有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读书的体验。 可能是老先生年岁已高的缘故,思路和说话都不是那么灵光。反复的营养较少的话很多,有时还答非所问,让人哭笑不得。我自己觉得梁先生有些名过其实了。关于佛家的一些东西,先生还是颇有研究的。但其他的想法,可以说是常识了。以今时的眼光来说,有些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过时了的。不过,老先生倒也颇有自知之明,不争学问家,不争科学家,坦然地承认自己是“思想家”——真是个可爱的老头子!

  “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得到了自己希冀的答案,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三):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确实是非常“逐字逐句”的写实的访谈录,艾恺学者作为忠实粉丝和提问者显得非常八卦(完全可以理解,换做谁去提问都会这样),而梁老淡淡的表示:不要八卦我,没什么好八卦的,说说我的思想吧......以上是本人瞎编的内心os....

  在这本书里梁老提到了很多著作,日后可以逐一参看。

  梁老的淡然的人生态度深深的让人感动。平淡是真,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什么学问,是“实践”,是每一行、每一言、每一念。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若能这样回望自己的一生,真的没什么遗憾了!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四):这个世界会好吧

  书的最后一页,很小的字体写着梁老的父亲问他的问题:世界会好吗?

  他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不知道为什么买了这一本。以前只读过一本李安的访谈书,而后又读过一本白岩松的书,那时觉得这类书,读得也够了。不必多,只读自己欣赏的几本,就够了。后来听说了梁老,又觉得该读他的书。应该是这样买下了他。

  虽然不太读得进去,也不太读得懂,某些兴趣点也不在,却因为梁老的确这一个访谈,而对历史人物的某些影响有所改观。比如说故适,比如说一些国民党的跟随者。书里,谈到佛学、历史、哲学、文革,也谈到未来。某一些论断,是值得切记的。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五):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还在寻找我的答案。

  最初是在曲艺的微信公众号看到的这本书开篇的那个故事。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济问道。 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吸引我的是“这个世界会好吗”这句话,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本书,看的很顺,不过本书的内容着重讲的是梁先生“眼中”的中国近代史,还有他对于佛教和儒教的见解,对于我算是意外所得吧,因为我本身对近代史了解的不多,而且最近也在看些佛学,儒学的资料,收获也还是良多的。书中有一段也在探讨世界发展方向的问题,但却未能尽释我内心的疑惑。

  老先生自始至终都是豁达之人,他当年回应父亲时所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还在寻找我的答案。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六):这个世界会好吗(笑)

  我是在火车上完成阅读的。有几位同行的中年人看到了这本书曾经对梁漱溟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

  我记得看到这本书是在CCTV-9,有一部关于梁漱溟的纪录片,当时很想很想看,就一直等。

  但是读过后,怎么说呢。。有点点失望吧,虽然了解了很多,但是没有看到我期望的东西。

  对于梁漱溟先生我很尊敬,他的内心平和没有大喜大悲,这些来源于他对佛学和儒学的研究。但越读我越发现,这跟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换句话说。。他是一个有些怂的人。(我已准备好挨喷)

  这本书的内容远没有它的题目尖锐,也没有他的大幅头像引人入胜,很大一部分是讲梁漱溟先生的生平和中国近代史,以及一些他的佛和儒,还有他的养生之道。当艾恺问他给中美两国的青少年一些建议的时候,我终于打起了些精神,但梁漱溟先生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答复。

  不过我还是推荐这本书的,至少可以以一种更加贴近的方式了解一位近代的学者,这是比较难得的,从中可以窥见梁先生的心态和对于中国近代发生一些有争议的事件的看法,和在历史课本上看不到的一些事情。

  我也被艾恺的执着打动了,纪录片中他至今还在研究整理梁漱溟的作品与他的思想,而且在他的祭日去他的墓看望他,叩了九头。这真的很不易。

  这个世界会好吗?会的吧,可貌似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搞错重点了。。(笑)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七):一生乐观的梁漱溟

  梁漱溟虽然历尽磨难,但一生乐观,其人格令人钦佩,不过感觉梁先生在有些地方是过于乐观了,但我想说的是,乐观有什么不好?至少在我看来,相信未来更好才能支撑我们继续活下去!因此,我算是向梁老先生学习一点乐观主义精神吧!

  这次之所以想写一些题外话,也是因为和梁先生有关,是因为看到了2013年第5期《上海采风》上的一篇文章,是刘瑜写的,文章标题叫《民意与伪民意》,其中提到1953年9月政协会议上,老先生发言批评政府的农村政策,说工业化大刀阔斧,农村却被忽略,毛主席听了很不高兴,说梁是野心家、伪君子、以及“用笔杀人的杀人犯”。不知好歹的梁漱溟较起真来,非要把事情讲清楚,说要看看毛主席有没有把话听完的雅量。毛主席话没彻底表态呢,台下群众不答应了:民主权利不给反动分子!梁漱溟滚下台来!停止他的胡言乱语!......梁漱溟赖着不走,不肯下台去,固执地跟毛主席要“雅量”。最后会议只好用举手表决的方式决定他是否有说下去的权利。

  表决结果是什么呢?给大家一个提示:建国前三年,大约有两百万反革命分子给卡嚓了,在此次政协会议以前,有过镇反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批武训运动、土改中的批斗运动和诉苦运动,延安整风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及抢救运动、苏区的镇反运动。现在,你们猜,这次表决结果会是什么呢?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这本《上海采风》杂志。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八):這個世界會好的

  梁先生是廣西桂林人,一直是自己很佩服很佩服的近代學人。大學時讀他的成名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雖然籠統,但的確言之鑿鑿,頗有所獲。及至讀到他對自己的定位:我不算是學問家,也不能說是思想家,就是一個對問題有興趣的人。一個問題縈繞到腦中,便嘗試思索解答之,若有成效,便即實行(大致意)。更是深覺其懇切。雖比現在好一些,但民國時期,故作高明,嘩眾取寵的「大師」,也是不少。梁先生家學深厚,結交廣博,於佛於儒,頗有所得。能做到這麼淡然,境界實在高超。

  在這本晚年的訪談錄裡,我特別注意到梁先生從二十餘歲時,即困擾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在東西碰撞,風雨飄搖的年代,中國該向何處去?二是,人生是否值得度過,究竟應當如何度過?這兩個問題,其實也是梁先生後來行事的根底在。對於國家的憂慮,促使他去做鄒平的鄉村自治,乃至後來的創立民盟,和毛的頂撞等等;對於生命的疑慮,帶他進入了佛學之門,然後由佛轉儒,在出世和入世之間,在「具生我執」和「分別我執」之間,做著平衡。他的一生的言與行,庶幾是統一的。

  老實講,二十多歲的自己,所經常困擾的問題,也大致是這兩個。梁先生大自己約百歲,百年之後,世界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了。譬如全球化帶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脆弱,譬如技術革命帶來的人的高度異化,甚至機器人可能對人的取代。特別是在多事之秋的今年,當看到一時才俊,班農、馬斯克等人的憂慮時,我不禁在想,倘若梁先生成長在這個年代,他會如何思考,如何行事?

  這真的是很難假設的事情。梁先生的淡然與堅定,是和他所浸潤成長的年代高度相關的。民國初年,中華文化之根,還沒有從傳統中完全拔起。梁先生所閱讀、交往的,還是扎根在五千年傳統中的深厚文化。去世的江緒林老師,曾撰文對比過高華和梁漱溟兩代知識人物。雖然都有著和政權的抗爭,但在高的眼中,他所生活的環境是愁雲慘澹的,而自己只能憑微弱的生命之光,來點燃這片黑暗。而梁先生所經歷的苦難並不比高少,在晚年卻仍舊對世界充滿了樂觀。談及自己父親,師友學生的死亡,頗有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豁達。倘若說高的生命,像是積雪重壓下身負重擔的青松的話;那麼梁的生命,則更像是雪地裡依然青翠的綠竹了。而今天的知識分子,能做為青松存在的,本就少之又少。大多做的已是爬山虎,遑論綠竹的境界?

  而今日讀畢的書,也和最近自己的主要思慮,去留相關。面對開倒車的現實,機敏地做出反應,「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自然不是錯誤的選擇。然而想想梁先生,思路可不可更廣闊一些呢?「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在本來柔順如水的中國文化被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哲學浸染百年之後,是不是終究還會回歸其本源呢?能不能一方面養浩然正氣,保證「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底線,另一方面又因勢利導地打太極呢?傳統的文人試圖做一株根系深厚的植物,而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卻在督促人成為奔跑的動物。究竟哪一種選擇更適合自己呢?

  人生的路還很長,選擇的優劣,也是需要自己開拓出來的。昨天在期貨書裡讀到叔本華的話,根扎得越深的人,越接近地獄。而其地上的枝幹,也就越接近天堂。這個世界會好嗎?在自殺前三天,父親問少年漱溟。八十餘年過去,梁先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要想像梁先生一樣靠近天堂,那麼更應該以黑暗為養料,以文化為土壤,深深地紮根進去罷。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九):心静如虚空,永离一切有

  《这个世界会好吗》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位历史学教授艾恺先生于1980年代专访梁漱溟的访谈录。

  梁漱溟先生,1893年生于北京。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以中学毕业的学历被蔡元培校长礼聘为北大哲学系讲师,跻身于北大的一批海归名教师之中,引起不小轰动。1930-1937年,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仁赴山东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和其他民主人士为国事奔走,组建民盟,为避免内战,谋求和平四方呼吁。

  梁漱溟先生的出名,除了其为儒释兼修的名师大家,还在于其和毛泽东的几十年友谊和恩怨,三四十年代,在共产党被称为“匪”的时代,梁漱溟两上延安,与毛多日彻夜长谈,纵论国事。解放初,毛点名礼请梁漱溟入政协任要职,1953年在政协全委会上发生了著名的毛梁争执,后二十年梁漱溟深居简出,避入京城一隅。至七八年后始再出山,任全国政协常委。卒于1988年。

  梁漱溟先生的可贵的研究价值,芝大艾恺教授的评价可谓中肯:“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1980年8月,艾恺教授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及中华文化,涉及诸多近代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自己90余年的经历——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内容丰富,读来饶有趣味。

  阅读梁漱溟先生访谈,印象最深的是老先生的乐观和豁达。老人一生建树良多,可解放初年即被批驳的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二十多年冷落凄清,可访谈时老先生没有表现出稍多的愤懑情绪,其达观的精神令人钦佩!

  梁漱溟先生的人文思考也颇值我辈反思,例如他著名的观点,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离开了家。三天之后,梁济在北京积水潭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这大约就是本书名《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来历吧。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十):《这个世界会好吗》----对话智者

  书名起得有些潮,梁漱溟先生并不潮。不过在这个商业社会,只要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本值得一看的书,用上什么手段都不影响这本书的价值。

  传记看过许多,这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记,不过是一本有针对性的访谈录罢了。不过作者本人对梁漱溟很有研究,问话很有针对性,涉及到其学术思想、社会生活、交往的名流,可以说囊括的范围相当的广。另一方面,梁漱溟先生是一个真诚的人,知行合一的人,说话绝不虚伪,所说的就是所想的,没有隐瞒,没有保留,让我们完全可以从对话中勾勒出一个清晰的智者形象。不是传记,胜似传记。

  以往的传记除了对被传记者的人生经历感动,或是受到鼓舞,或是得到人生感悟,或是被注入一腔豪情。对摄入的信息量其实是不大的。这本书就不一样,梁漱溟谈到的佛家、儒家的一些观念让我耳目一新,很受启发。

  说到以宗教为传统的西方文化,是向前的一个革新的文化,应对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当下的阶段;以伦理道德为纲的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一个向内求的文化,应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自我满足,主要用于调整人与物的矛盾解决后的人与人的矛盾冲突,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应该是用于调整人与内心的矛盾冲突,用于化解人内心的虚无感,这时适用于以古印度文化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自己隐约有些明白,还讲不透彻。梁漱溟先生的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年时代的代表作《中国文化要义》,老年时代一生智慧的结晶《人心与人生》,我都会去找来看。

  梁漱溟还讲到儒家,说自己算是一个儒家。对儒家的理解是,儒家有向上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内在欲望,这样一个论述使我产生了找到组织的感觉。我感觉自己也是一个儒家,可能算是扫地、打水、做饭,干杂活的那种最低端的弟子吧。不过,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向更高阶移动的。中国社会得有多少儒家呢?这是中国复兴,最大的优势与希望所在吧。

  梁漱溟给我还有一个印象是淡定,庞辱不惊那种。原来以为他只是一个知名学者,后来才知道他除了是中国哲学界元老之外,在政治界也是元老,很年轻的时候就身居高位,解放前组织民主同盟协调两党关系,解放后是历届政协委员,年少有为的那种。特别是文革中受到许多迫害与打击,谈话时轻描淡写,没有埋怨指责什么人,当真已经到了看透人生的一个很高的境界了。

  作者 艾恺 美国哈佛哲学博士 梁漱溟晚年口述

  身体问题,身体的势力上升,断了出家为僧的念头。

  小乘佛教 生命观:相似相续,非断非常。三个条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自性圆满,无所不足,就是佛。大乘佛教,不舍众生,不住涅槃。小乘是罗汉道,独善其身。大乘是菩萨道,不舍众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饮冰室合集》《河上肇自传》

  人生三大问题。第一,人对大自然,即人对物的问题。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西方文明主导。第二个问题,人对人的问题。礼让为先。孝悌慈和。中国文化复兴。第三个问题。否定人生。印度古文化复兴。礼让,互以对方为重。

  高明的人通达无碍,没有滞碍。戒定慧。禅宗特点,不立语言文字。

  我执分为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儒家追求脱离分别我执,佛家追求均脱离。儒家“廓然大公,物来顺应。”

《这个世界会好吗?》读后感

http://m.gdfshaiyu.com/zuowen/65146.html

展开更多 50 %)
分享

热门关注

麦克白读后感8篇

初中作文

项链读后感16篇

初中作文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8篇

初中作文

第子规读后感30篇

初中作文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书笔记共14篇

初中作文

福尔摩斯读后感13篇

初中作文

读《史记》有感

初中作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0篇

初中作文

李尔王读后感

初中作文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0篇

初中作文